黃茶又叫“僑銷茶”,歸屬于發酵茶類,黃茶的誕生頗為巧合,是在生產綠茶時加工工藝出現偏差而偶然得到的,因而加工工藝十分相似,可是黃茶與綠茶的口感、茶湯顏色和外觀都有很大不同。
制作工藝
工藝流程
殺青
鍋溫200℃,多悶少抖,時間4min,殺青后立即悶黃
初包
含水量60-65%,溫度45-50℃,時間60min,控制減重率在10%以內
二炒
鍋溫120℃,時間3min左,控制減重率10-15%
復包
含水量35-50%,溫度45-50℃,時間50min,控制減重率在10%以內
三炒
鍋溫80℃,時間3min,控制減重率在15%以內
攤放
含水量30-35%,時間24h,視具體悶黃程度而定
四炒
鍋溫60℃,時間5min,控制減重率在20%以內
烘干
溫度100℃,時間40-60min,中間攤晾一次
保健功效
因為黃茶獨特的“悶黃”作用,多酚類物質發生非酶促氧化,刺激性和收斂性大大降低,氨基酸、可溶性糖占比增。隨著研究的深入,如今人們對黃茶功效有了更加多的認識。眾所周知,自由基占比過高對茶葉品質、抗氧化功能及其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消極作用。劉國根等研究說明六大茶類自由基占比高低為:黑茶>青茶>紅茶>黃茶>綠茶>白茶。黃茶加工中,因為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鮮葉高溫殺青過程中已基本喪失,因而降低了多酚類物質的酶促氧化過程。因而就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的角度而言,黃茶相比目前市場熱賣的普洱茶、烏龍茶、紅茶等,有著更好的防癌作用和更高的保健價值。
吳艷艷提到,黃茶維生素C占比高于白茶。釜山國立大學趙欣等采用MTT法對黃茶進行體外防癌效能比較實驗,提到黃茶對HT-29結腸癌細胞有較強的誘其凋亡的能力,比綠茶具更好的防癌防范作用。鄧瀟瀟等研究了黃茶對SD大鼠胃損傷防范作用,結果說明,一定濃度的黃茶(1000mg/kg灌胃濃度)有著較好的胃損傷防范作用。此外,黃茶還富含各種脂溶性維生素,具消食、加強血液循環、預防治療心血管疾病、利尿祛毒等功效,并非常適合胃腸功能不好的中老人群飲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