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黃湯產自浙南泰順、平陽、瑞安、永嘉等縣,品質以泰順東溪和平陽北港(南雁蕩山區)所產為最好。黃湯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
黃茶作為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繼綠茶之后出現的第二大茶類,現于中唐時期。黃茶依照采摘鮮葉的嫩度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黃茶的當家品類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蒙頂黃芽被譽為“仙茶”,在唐代、明、清均為貢茶,君山銀針到清代也進入貢茶之列,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還進入了我國名茶行列。
溫州黃湯清明前開采,采摘標準為細嫩多毫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需要大小勻齊一致。溫州黃湯制造分殺青、揉捻、悶堆、初烘、悶烘五道工序。
殺青:鍋溫160℃左右,投葉量1~1.2公斤,需要殺勻殺透,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就可以滾炒揉捻。
揉捻:繼續在殺青鍋內進行,降低鍋溫,滾炒到茶葉基本成條,減重50~55%時就可以出鍋。
悶堆:將揉捻葉一層一層地攤在竹匾上,厚約20厘米,上蓋白布,靜置48~72小時,待葉色轉黃,就可以初烘。
初烘:用烘籠烘焙,每籠投悶堆葉1.2公斤左右,烘焙時間約15分鐘,七成干時下烘。
悶烘:初烘后適當攤涼,收放在布袋內,每袋1~1.5公斤,連袋擱置在烘籠上悶焙,掌握葉溫30℃左右,經3~4小時達九成干,再經篩簸,剔除片末,復火到足干,就可以包裝。
溫州黃湯的品質特點是,條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茶湯顏色橙黃鮮明,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口,葉底芽葉成朵勻齊。
(來源:養生之道網)
黃茶的品種不同,悶黃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般分為濕胚悶黃和干胚悶黃兩種。濕胚悶黃就是將殺青葉或經熱揉后的揉捻葉進行堆悶,因為含水量高,兒茶素等成分自動氧化塊而變黃,如溈山毛尖,經7小時左右即可變黃。干胚悶黃,是初烘干后再進行裝籃堆積悶黃,初烘葉含水量較低,生化變化速度緩慢,黃變時間較長,如黃大茶,初烘至七、八成干時裝籃悶黃,悶黃時間需要7天左右才能達到黃變的要求。
更多黃茶的茶葉基礎知識,歡迎訪問茶葉百科網-愛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