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頂山的種茶史究竟可以追溯到何時?這里又有哪些與茶有關的遺存?蒙頂山又將如何打好茶文化牌?
3月26日,“中國蒙頂山·世界茶之源”茶史與茶業遺產學術研討會在蒙頂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歷史與考古、茶業遺產保護利用、茶葉種植與流通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采取“省外專家線上發言+省內專家現場交流”的形式,就世界茶的起源、中國茶史的研究、茶的傳播與發展和茶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等問題展開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員、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西南國際茶文化研究中心顧問譚繼和:
《世界茶源地標與川茶文化十大特征》
茶是獨特的起源于中國的古文明,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高尚美學追求。四川在打造“安逸四川”“詩意四川”等形象時,完全可以把蒙頂山是世界茶之源的概念融入其中,帶火這里的遺跡遺存,帶火川茶產業。
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王川:
《近代川藏“茶馬古道”的背子精神及其文化價值》
茶馬古道是四川、云南、西藏、青海之間的古代商業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內地的茶葉換取西藏的馬匹、藥材為代表性商品,以馬幫、牦牛隊運輸,故稱“茶馬古道”。其本質是一條商道,是互通有無的經濟之路,后來被賦予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政治聯系的角色與任務。茶馬古道上,各色人等繁多,有生產農夫、經銷商、運輸商、“縫茶業”與“縫茶人”等。
在這其中,人力價格低廉“背子”是清代以來川藏茶馬古道的“特產”。他們是茶馬古道上必不可少的運輸者,在把一包包茶葉背到康定的同時,也無意之中成為了促進民族交流,維護民族團結的橋梁,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三交”使者。背夫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持久的耐力,奔走在這條商貿通道上,以自己寬廣的肩膀,挺直的脊梁,搭起了漢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金橋。
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研究生王婷婷:
《蒙頂山茶遺跡觀光和制作技藝體驗內容設計》
當前,雅安茶文旅體驗活動的針對性較弱,如“采茶親子游”、“茶園騎游”、“吃茶家飯”等泛體驗活動,導致服務對象的錯位或缺失,吸引愛茶人群參與不足;體驗活動的形式單一、內容較單薄,如說到茶園體驗,即為“手采制茶”,實則動手很難,參與度不高,體驗性弱,缺乏持續吸引力;體驗活動的傳播性不足,研學內容缺乏,導致知識收獲不足。
茶文旅體驗進行內容設計、方案制定,是充分滿足受眾的高級體驗需求的有效途徑?;趯Σ栉穆皿w驗進行內容設計的觀光茶業,也是茶產業發展的一種途徑和手段。
就蒙頂山茶的茶遺跡觀光,可以從短線、長線兩個角度設計體驗方案,其設計原則是在原有點位上進行擴充,通過對體驗節奏與次序的調整,輔之解說詞,從而達到讓受眾深度體驗的目的。
蒙頂山茶制作技藝體驗,則可以從淺體驗、深體驗兩個角度設計。在這其中,深體驗可主推蒙頂甘露制作技藝體驗、蒙頂黃芽制作技藝體驗。前者包括遺跡觀光和茶課講授、蒙頂甘露制作技藝研學等內容,傳統技藝體驗與現代技藝體驗充分結合,既可以保證更好的體驗效果,也可以讓受眾體驗茶文化與茶科技;而蒙頂黃芽的制作技藝體驗方案便是基于古法技藝進行設計的。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四川省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云:
《蒙頂山茶歷史文化地位與優勢分析》
對于蒙頂山茶未來發展,建議改變觀念,要克服小敲小打的小農意識,克服想做但遇到困難打退堂鼓的畏難情緒,克服埋頭苦干,萬事不求人、互不來往的封閉意識。要進一步調結構,穩定面積,由注重外延型發展向注重內涵式發展方向轉變、由一般產品生產向特色效益產品轉變,由單一型生產向綜合型開發方向升級,在名優茶生產技術上,向開發茶葉精深加工產品、綜合利用產品以及優質大宗茶生產轉變,努力提高茶葉綜合效益。
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孫華:
《茶葉起源與發展進程兼談蒙頂山茶葉遺產的地位與價值》
茶學界將蒙山作為中國茶的發祥地,鑒于蒙頂山及其周邊地區在中國茶業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蒙頂山保留了許多與茶業相關的文物古跡,有必要對蒙頂山現存茶業遺產進行全面的調查和記錄,并對蒙頂山遺產和蒙頂山茶史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
雅安日報記者 張婧 整理